在篮球比赛中,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一方会放弃。6月28日,株硬集团队迎来厂BA第5场比赛,面对劲敌中车株洲所队,株硬集团队在前几节比分落后不少。进入第四节,株硬集团爆发出超强的韧性,逐渐将比分缩小。尽管最后株硬集团队以81:89落败,但株硬集团队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令人敬佩。

球场上,株硬集团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他们不放弃,齐心协力,认真对待每一个球;球场外,走过70年风雨的株硬集团,攻克一个个难关,从直径仅0.01毫米的PCB微钻钻头,到万米深地科探井“啃”碎岩石的复合材料,再到能“钻山打洞”的盾构机上的“利齿”,他们一次又一次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领域,不断突破自我,频出“硬核”制造爆款。

从0到1 不断突破

球场没有常胜将军,天赋型球员,只有长期坚持科学训练,才能始终保持高水平。

对企业来说,不论起点多高,产品只有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或者基于对市场的需求,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从0到1,这条路株硬集团从来走得不轻松,但一直很坚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硬质合金,“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中,发展硬质合金工业位列其中,从此开启了建设硬质合金产业的征程。

1954年,在走马塘一片荒芜之地,2000多名建设者,喝着池塘水,点着煤油灯,肩挑手扛,开始了新中国硬质合金工业从0到1的征程。

成套引进原苏联设计的工艺装备,选派人员去原苏联学习。开始生产时,直接使用翻译的苏联工艺规程,但这些规程既简单又不完善,他们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生产实践,在苏联工艺规程的基础上,自己编写了更为完善和全面的工艺规程,造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块硬质合金。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已研制出用于QT的钢结合金,中国还是0。从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萧玉麟得知这一最新技术动态后,他和同事没日没夜找资料、做试验。经过4年努力,1966年,原株洲硬质合金厂率先在国内研制成功GT35钢结合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为航天工程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出于国家战略考虑,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向超深井甚至万米超深井进军。但钻深井和超深井存在地层压力系统多、井壁稳定性条件复杂、高温、高压、深部地层岩石可钻性差等难点,因此对钻头要求很高。过去,这一产品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

株硬集团联系中国石油大学、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株硬集团研发团队主要承担硬质合金基体研制。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依托自主创新,株硬集团先后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并首次在川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上运用,成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实现了产品创新“从0到1”的重大突破。

去年5月,在塔里木盆地钻探了一口一万米深的油气井,使用的牙轮钻头,也是产自株硬集团的硬质合金球齿产品。